立冬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,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,此时太阳位于黄经225°,于每年公历11月7-8日之间交节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,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。“冬”的本义是“终”,是“终结”的意思,大自然将迎来新一轮枯荣,此时地始冻,水始冰,叶半青黄,万物收藏,开始养精蓄锐为春季的勃发做储备。

人感天地气机变化,立冬后自然界阴盛阳衰、气温降低、寒气袭人,此时人体阳气容易受到损伤,养生当重视阳气敛藏。冬季气候寒冷是大地万物休眠闭藏的季节也正是人体养藏的季节,早睡晚起,保证充足的睡眠,有利于阳气潜藏、阴精蓄积。《黄帝内经》: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水冰地坼,无扰乎阳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。”熬夜最伤精气,如果不控制,伤精耗气,阳气不收,相火外浮,很容易“上火”,而且来年春天阳气也无力生发,春季很容易生温病。《黄帝内经》:“冬不藏精,春必病温”。
补阳气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晒后背,脊梁得有微暖,能使遍体和畅,是谓列子推崇的“负日之暄”,背日光而坐,日为太阳之精,其光壮人阳气,极为补益。

立冬后暖气还未供应,是风寒感冒的高发时节。一般症状较轻的,可选用一些药食同源有辛温解表、宣肺散寒作用的食材进行食疗。有歌云:“一把糯米煮成汤,七段葱白七片姜,熬熟兑入半杯醋,伤风感冒保安康”。温服后上床盖被,微热而出小汗,邪去病安,效果颇佳。
立冬后在饮食养生方面,应少食咸,多吃点苦味的食物,因为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,而肾主咸,心主苦,若冬季咸味吃多了,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,五行理论水克火,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,所以此时应该多吃些苦味的食物,以助心阳,这样就能抗御过亢的肾水了。《四时调摄笺》:“冬月肾水味咸,恐水克火,故宜养心。”苦味食材推荐苦瓜、芹菜、莴笋、生菜等蔬菜,其除了可以养心外,这些苦味食物中富含氨基酸、维生素、生物碱、微量元素等,可以起到提神醒脑,消除疲劳等多种功效。

“立冬补冬,不补嘴空”,民间自古就有立冬补冬的习俗,在减咸增苦基础上还应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,北方地区可选择一些大温大热之品,如牛、羊等;长江以南地区则应以清补甘温之味为主,如鸡、鸭、鱼类。注意虽是进补季节,也要因人而异,大原则为不宜太过燥热,少食生冷。
立冬药膳首推——当归生姜羊肉汤。
食材:羊肉500克、当归30克、生姜50克、白萝卜一个
做法:
1、羊肉切大块,洗净后汆水捞出;白萝卜洗净切大块、生姜切片、当归浸泡洗净。
2、所有材料放入汤煲内,大火煲开后转小火、煲约1.5小时左右即可;
3、出锅时加适量盐、胡椒粉调味。
煮羊肉汤出锅时放点胡椒粉,可以把羊肉的热性引导到人体的下焦,这样不容易上火。
炖羊肉时,加点白萝卜,白萝卜性凉能中和羊肉的热性,还可以清除滞留在体内的虚火,另白萝卜色白入肺,可以润肺止咳,又能促进大肠运动,促进身体的水液代谢,增强脾胃运化功能,扶助正气。正所谓:“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劳医生开药方”。
立冬以后,人们的运动受到限制,而食欲又很旺盛,所以在这个时节,人往往会“进食大于消耗”,因此也是造成身体超重或肥胖的季节,所以不能一味地补,凡事有度,过犹不及,物极必反,要合理饮食,平衡体质。
黄花独带露,红叶已随风,冬风初凌见早霜,秋尽冬始万物藏。收敛阳气避免寒气侵袭,适度进补,早睡晚起,准备过冬!